有一种红,叫地榆红。
点击标题下方蓝色字体的“阳光植物志”,即可订阅。原创心血,欢迎转发。
文 图 | 最好的阳光
地榆于我,算是老友了。
插花的时候,地榆是用点来表现画面的好素材。只是因为多枝多叉,好作品难驾驭。
本来没准备写它,觉得除了叶有黄瓜味,是传统本草之外,非常好认,颜值也就那样,大概就这些。
可最近见了几个不一样的,查资料的时候发现它正经是个很有内涵的植物,大喜。
当然,也凸显了我的浅薄。
地榆,其实全国广布,北方更多。这个植物学名起的就是源自它的基生叶——低矮、铺地,像榆树叶。
地榆还有个变种,因为叶子更长,叫长叶地榆
这就是它的“榆树叶”——奇数羽状复叶,卵形或长圆状卵形,小叶有短柄,有整齐的锯齿,两面绿色,无毛。我还见过有小托叶的和没有托叶的。
基生叶要特别观察,因为地榆开花总是高高在上,很多人会忽略它的贴地叶面,再加上其它植物在那儿混淆视听。
地榆拔地而起,花开在顶端,通常能看到的是茎生叶。但也很少,很小,就是下图我画的这个。
因为叶子有黄瓜味,地榆得了别名,叫黄瓜香,或黄爪香(中志),我怀疑后者是前者的讹写。
黄瓜味其实很淡,欧洲喜用地榆叶来做沙拉,中国古代拿来泡茶或做野菜。
地榆的花打眼一看,密集细小,组成穗状花序的圆柱形,和谁举着个桑葚棒棒糖似的。不过,地榆花可比桑葚坚硬多了。
作为蔷薇科植物,它并没有鲜明的五瓣花特征 。反而是四基数——四萼片、四雄蕊,和同科的鸡麻(鸡麻,这名字像个古惑仔。)一样。
而且,地榆没有花瓣,它只是萼片花瓣状而已。萼片还宿存,会把黑色瘦果包藏在里面。
花色淡粉,大概是地榆的一个变种——粉花地榆
我太喜欢无意拍到的上面这张图了,不仅颜色和传统的红色不同,而且全是细节,完全就是中志的图解版。
茎有棱,无毛或基部有稀疏腺毛;苞片披针形;花序从上往下开;雄蕊与萼片近长或稍短。
地榆又名一串红,它的这个红很独特。红色为底,带点赭色,加点紫色,沉稳甚至有点沉闷,我叫它地榆红。
地榆的拉丁属名意思是吸收血液,种加词的来源是药房之意,既点出了花色,也说明了地榆的止血效用。
地榆在欧洲用作止血药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,在东方很多药典里也有记载,是重要的凉血止血要药。
清代医书《本草正义》中曾录:“地榆苦寒,为凉血之专剂。”
更早的史籍《神仙服食经》中记载了地榆一个特别好听的名字——玉札:“地榆,一名玉札……其实黑如豉,北方呼豉为札,当言玉豉。”
之所以不能确定《神仙服食经》具体的成书年代,是因为史书中没有任何关于作者京里的记载,只是从北魏《齐民要术》引用过的痕迹判断成书最晚也是在南北朝之前。
地榆被称为玉札,和古代那些修仙问道的术士服食玉屑有关。他们认为用地榆酿酒,可以溶解玉屑,让石药的效果加倍。
魏晋南北朝时,名士们流行服用五石散,以求长生。但长期服食会发热发狂,其实就是中毒的迹象。于是,他们又用能凉血的地榆来解石药的热毒,即所谓地榆的“铄玉烂石”。
不同植株的颜色有差异
看,每个名字都像一扇门,背后藏着不为人知的面向。认识植物就是打开一扇又一扇门, 和探寻宝藏一般有趣。
(地榆,Sanguisorba officinalis,蔷薇科地榆属多年生草本)
此际植物